优秀党建征文
目 录
当好经师和人师 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基于立德树人的一点思考与实践 周宇飞
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启示——基于“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的实践 曾雄旺
既为经师,更为人师 ——读罗泽民教授《论教书育人》有感 胡梅梅
“双师”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 周妮笛
既要做“经师” 又要做“人师”——我的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王明宇
杜红梅
一、引言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考察调研,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纲领指南。同时,向全国高校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达关怀与勉励,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许:“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优秀教师队伍是一所好的学校的根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
那一幕情景时不时浮现在我眼前:2022年6月24日下午,我校2022年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学校推荐现场决赛在十教学楼智慧教室举行,作为商学院派出的选手——王溶花老师优雅从容走上讲台:我参赛的项目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三步闭环混合式教学让《农产品国际贸易》课堂有料、有用、有趣”。花花老师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四方面娓娓道来。坐在台下观摩学习的我深切感受到一名青年教师对教学、对专业的挚爱和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践行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统一者的孜孜努力。
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教师才能成为大先生,学生才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国家才能有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平凡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一)勇挑重担、挑战自我
王溶花是2007年入职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教师,“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课程建设历程大致为,2003-2014年:选修课程,教师难备课,学生不重视;2014-2017年:成为校优质网络示范课程研究与建设项目,重构课程内容;2018-2019:成为专业必修课,省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录制微课视频,开始尝试混合式教学改革;2020至今:省一流线上课程,混合式教学不断深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饱含了花花老师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课程开设之初,没有稳定的师资,相继有两个老师接手承担授课任务,鉴于该课程教学的难度,都先后相继放弃。这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及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知识面要广博,知识更新与融合要求高,需要时刻关注国内与国际农产品贸易最新动态以及国际形势,要熟悉主要贸易数据、典型案例等;第二是思维要敏捷,理论联系实际的反应要快,因为学生针对现实提出的问题、课堂汇报内容等的理论深度还是有限的,教师要能引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花花老师从接手这门课开始,就刻苦钻研,苦练内功,调整个人的研究方向和重心,提升自己的农产品贸易理论水平,拓展国际农产品贸易视野。
(二)潜心教学、建设精品
花花老师不仅注重自身专业理论水平提升,同时也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吃透课程内涵,客观准确分析学情,明晰课程定位,凝练课程特色。首先从学情分析,查摆问题入手。《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主要为各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问题,不讲授深奥复杂的公式、定理,她通过问卷调研和座谈,发现学生对于这门课的认知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离自己很远,学而无用,学生感受不到课程学习的压力和参与课堂的动力,更体会不到粮食安全问题等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其次对课程定位进行修正,注重“农商”特色。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农产品”的主题特色。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夯实农业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课程主题正是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农产品”,课程的“国际贸易”的专业属性和我院“农商”人才的培养特色,意味着其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贸易理论知识解析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定位,着力打造课前学习有价值的资料学会知识点、课中锻炼有用技能掌握会学要领、课后趣味巩固乐学延申的三步闭环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开展有料、有用、有趣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混合式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综合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再次融合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课程内容变得鲜活。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教学中尝试适时结合各类新闻素材,便捷地将十九大报告中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引入课堂,鼓励学生“知农、爱农、为农”,引导学生投身我国“三农”领域的就业、创新和创业。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了“农产品贸易人才”的培养核心。为了种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责任田”,鼓励学生运用农产品贸易课程知识,去思考农产品贸易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从科研和实践两个层面融入农产品贸易人才培养理念。与此同时,深度挖掘专业知识点中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使学生由单一掌握知识扩展到内生情感态度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提升了专业自豪感。在以“农产品”为主题的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图片、视频、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尤其注重“人才”对“三农”发展的思政引导,凸显了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农”情怀。
以她扎实的理论基础,讲授《农产品国际贸易》课程本是轻车熟路,但她仍然极其认真的备好每一次课,给每一届学生上课用的PPT,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根据现实发展和自己从事科研取得的成果,不断更新内容。她讲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得学生的好评。注重紧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述党的关于“三农”方针与政策,由于在夯实贸易理论、传授理性分析方法等方面能够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使学生思维方式、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时,花花老师总是人气最旺的老师,学生实实在在的认可这位知心的“花花”姐姐。
目前《农产品国际贸易》作为线上公开课,有来自湖南工商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60多所高校学生和320多名社会人士参与过本课程线上学习,达到了该课程引导大众关注农产品贸易的线上教学目标,同时也使湖南农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
《农产品国际贸易》已被立项为湖南省一流线上课程,并获得湖南省思政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花花老师也获得了省信息化教学竞赛二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荣誉。
(三)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尽管她还不是一名党员,但她完全是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苦事”“难事”总是主动站出来承担。
核酸检测需要志愿者,她不顾家里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照顾,主动报名;平时国贸系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关于我国重要农产品最新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她有求必应,进行最新数据采集和整理,为老师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国贸系办公室的卫生几乎都由她“承包”了,让我们走进办公室就有家的感觉……。
身边平凡人的精神和人格魅力,使临近退休之际的我,丝毫不敢懈怠。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党委统战委员、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工党支部 教授)
当好经师和人师 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基于立德树人的一点思考与实践
周宇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提高新时代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崇尚“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师德师风。可见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目标,师德师风建设是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方略,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作为农业高等院校来说,立德树人具有更加丰厚而深刻的内涵意蕴。概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中华传统美德、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健康身心、良好审美情趣,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时代商科人才。高校教师要勇担历史使命,紧紧围绕为党和国家育才这一时代命题,做好“经师”和“人师”。
一、着力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立德树人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课程思政是最好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学科本质,要彰显人类优秀文化,要弘扬人类高尚的主题,要有机融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尤其是要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中有机融入有助于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育人元素。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内涵转化为一个个富于挑战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个使课程育人价值得以完满释放的过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问题解决是学生成长的根本路径。在经历完整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灵动的思维、积极的态度、旺盛的情感得以充分展现,自身的主体动能得以完满释放,由此,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必将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并逐渐塑造提升自身高尚深厚的文化修养。
例如我们在《新商科与乡村振兴》课程中多方面设计课程思政元素,我们通过给学生讲授“中国商业发展史”,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我国悠久的商业发展历史、我国优秀的商业大家及其商业思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给学生讲述“三农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三农发展的系列政策,通过让学生理解这些一脉相承、不断深化的三农政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使命担当;通过给学生讲授“乡村振兴实践与农商特色的人才培养”,让学生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对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知农爱农的热情,也必会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增强强农兴农的能力。
学生在给我们的留言中写道“感谢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授课,让我对新商科及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我对新商科的兴趣,并将激发我继续深入对新商科各个方面的研究。”也有学生提到“感谢莫老师、刘老师、周老师的授课,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新的理解,重新认识了所学专业的价值所在,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新的规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次感谢老师这个学期的教诲,老师渊博的学识让我对新商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乡村振兴工程劳动人员艰辛探索由衷深表感谢!”
二、着力激活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动能
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能很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相信学生具有巨大潜能,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格,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既要精心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要关心学生目前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教师尤其要为学生创造得以彰显主体动能的具体情境与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自主的学习意识、自发的情感态度、自觉的思考探究,帮助学生将潜能转化为学习动能。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要营造宽松和谐火热的课堂氛围;要启发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深入探究问题的机会,不轻易给出问题解决的思路;要充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积极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要让学生敢于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尝试犯错误;要让学生善于对有价值的生成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要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大胆质疑;要善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适切评价,等等,从而使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得以充分展现和完满释放。
在《商务谈判》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教师导入、学生参与、翻转课堂、沉浸式教学的教学思路。首先通过博弈论的经典案例分析,让学生树立了“双赢谈判”的正确谈判理念并在后续的课程中不断强化,在教学中尽可能加入有思政元素的谈判案例,如“从平视世界谈中国力量”、“谈判中的双赢思维”、“疫情防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灵魂砍价凸显民生关怀”等,通过师生对案例的剖析,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设计了5个谈判实操环节和1个ppt综合汇报环节,让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对商务谈判的准备工作、商务谈判的开局、商务谈判的报价和磋商、成交与签约、商务谈判的礼仪有了沉浸式的体会,学生们都能够自觉组队,克服准备时间短、谈判场地简陋等困难,做到了全员参与、精心准备、用心体验。该门课程尽管是2019级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但不管是东方还是本部学生,每节课的到课率都在9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着力强化教师的引导示范功能
《大学》开篇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每位教师教书育人的毕生追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担当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示范、启迪、感召和鼓舞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要以一份至真至爱的良知情怀尊重、关怀、呵护和抚育学生的人格,要以课程的文化价值激发、启迪和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智慧,要以对所教学科充满情怀,感召、激发和鼓舞学生的信心、情感与价值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承担为党育才的新时代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追问自己:你的价值观是否与党和国家的价值观高度一致?你的心中是否装着学生的喜怨哀愁?你的眼里是否常含一份真挚的亲善?你的脸上是否长挂一泓温馨的笑颜?你的语言是否流淌一股温暖的清泉?你是否流露了你对所教学科的如醉如痴,以此点燃起学生对某学科的热爱火花?
播下一颗德才兼备的种子,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静待强国人才百花齐开。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党委宣传委员、市场营销系教工党支部 副教授)
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启示——基于“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的实践
曾雄旺
课程思政是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基本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是以“德”育“人”,以“业”育“才”,“德”“业”融合,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频共振。随着课程思政的全面推进,高校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也逐步提高,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财务管理是以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为主要内容面向未来价值创造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是会计学本硕博、MPAcc、MBA等工商管理学科的主干课程。然而,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思想理念不新、教学方法单一、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性不强等问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基于费曼学习法的财务管理 “理论讲授+案例讨论”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提升学生财商能力、推进课程建设、促进财务学科发展,可为新时代课程思政与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一、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及教学设计
财务管理课程以财务目标为价值导向,组织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理财活动,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是会计学等专业本科生及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之一。
(一)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明确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元素、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机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思政与科学考核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效果是推动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思路。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应以其专业思政目标为指引,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及相关课程群教学内容,明确多层次思政建设目标。一是国家层面,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我国企业案例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探索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理论,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理念;二是企业层面,培养学生对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发展中的竞合观和利润的共享观念;三是个人层面,培养学生具备理性的消费观和理财观,遵守法律规章制度的底线,以诚信为原则,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根据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应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财务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可划分为六个模块,即一个核心,一个理念,四大内容,其中一个核心是财务管理目标,一个理念是价值理念,四大内容是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分配。应充分挖掘每个教学内容模块所蕴含的核心思政元素,如社会责任(财务管理目标)、创新发展(投融资)、服务社会(利润分配)、专注品质(货币时间价值)、敢于担当(风险与报酬)和诚实守信(资产管理、企业财务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有机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既要考虑教学的具体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财会类专业的学生爱学习爱思考,但大多数学生的性格相对内敛不活跃,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学生身处多种文化并存的时代环境,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需要加以引导。财务管理课程思政能有机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式分组展示、项目驱动式分组实战、企业价值创造大赛、头脑风暴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财务管理课程的思政效果评价贯穿财务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如在项目驱动式分组实战中,要求学生分组对所选上市公司案例进行财务分析并展示,其中不仅包括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还包括学生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财务行为进行评价,并撰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案例展示的考核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成绩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构成部分,促进师生的有效交流和促使课程思政的可持续。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的教学设计
基于“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的财务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是实现理论知识讲授+案例分析深度探究翻转,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实践价值,促进课堂时间向课外的延伸的重要途径。著名的“费曼技巧”研究结果显示,听讲、阅读、视听、示范/演示这几种输入式学习方式的信息留存率相对较低,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而“讨论”、“做中学”、“互相交流/传递/应用”这几种方式的信息留存率较高,留存率分别为:50%、75%、90%,它们对应的正是输出式学习,显而易见,相较于课堂讲授的输入式学习,“案例谈论”的输出式学习法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有更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资源呈现形式,学生有更多自主性的时间与精力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以推进课堂革命,实现财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变轨超车”。
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的具体特点和大学生的特征,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基于“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构建的教学新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其学习的过程由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掌握转变为以发现为主的知识建构,知识的获得由个人的、机械的记忆转变为社会的、互动的、体验的过程,既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又加强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课程“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混合式教学设计主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一是课前线上预习,在运用混合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要基于线上教学资源和依据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线下教学授课,将相关课件资料以视频、PPT等形式上传到线上学习平台;学生根据老师在教学平台发布的教学标准进行课程预习,并进行反馈。二是线下互动教学,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衍生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财务管理课程线下课堂阶段教师要根据新授课知识点,尤其是对学生线上预习反馈的共性问题着重讲解,对典型案列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思路等,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主导-主体”教学新转变。三是课后学习巩固,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在每堂课程学习结束以后,教师把本节课知识内容进行梳理,罗列出重难点,给学生提供分析讨论的依据。通过完成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布置的财务管理课程作业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再对学习中的难点请教老师,或者与同学一起讨论。
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可优化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资源、加强财务管理课程线下学习交流、改进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方式。教师依据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内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授课视频,或上传名师授课视频,多样化线上学习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其学习兴趣。线下环节的Face to Face面对面课堂教学思路是采集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且一直被各高校沿用至今,对学校教学设施的改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学生自我认识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以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组织同学们把在线所学到的财务管理课程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与灵活应用,通过线下师生间的真实良性互动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目前线上课程学习资源存在一些学生不太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少数学生对线上学习还存在应付心理、不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等问题。基于此状况,学校应调整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促进其提高学习自觉性。如教师利用线上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手机端签到、参与讨论、做题等情况,以及利用学习APP后台监测到的学习记录、使用数据记录,对学生平时成绩进行打分,并将其融入期末总评成绩中,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式教学的实践及成效
作为国家会计学一流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MPAcc、MBA授权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基于“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探索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一)基于“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式财务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堂讲授是以输入式学习为主,因此输入式学习广为人知,但“案例谈论”输出式学习在学习中的作用,及其在教学中运用程度还远未到普及的程度。“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教学模式通过运用鲜活、新颖的财务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以实践的视角审视和思考现有理论的适用性与不足,以调整传统财务会计的完成时或过去时为“向未来”时;案例式、探讨式、互动式的费曼学习法,通过“讨论”、“做中学”、“互相交流/传递/应用”以提升学生系统分析、开放性思考、辩证思维等能力和课程教学的效果。通过对财务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深化立德树人,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完善更高水平的财务管理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形成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等效应。
课程思政背景下“理论讲授+案例讨论”的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讲授环节,主要讲授财务管理各专题涉及的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政策环境等;案例讨论环节,学生在按5-6人/组进行分组准备专题案例整理Word(或PPT、PDF)等文档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展示,时间安排为10分钟讲解+5分钟答问交流。财务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可划分为六个模块,即一个核心,一个理念,四大内容,其中一个核心是财务管理目标,一个理念是价值理念,四大内容是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股利分配。财务管理目标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财务素养与职业道德,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责任;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培养学生世界眼光和科学精神;投资、融资和股利分配等知名企业财管案例培养学生爱农、爱国与民族自信,以及培育学生“数智”时代财务管控思维等。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式教学的实践成效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提升了学生财商能力。丰富了学生财商意识。课程思政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开展《财务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受益学生包括会计学本科、会计硕士等500余人。通过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前沿财务知识相融合,推进了课程建设。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始终贯彻国家本科课程要求建设和设计教学体系,既考虑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块,又兼顾了本土财务管理等实际内容,还吸收了国际经典财务管理知识体系,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本土与国际”相整合,形成“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教学改革创新特色知识体系,促进了财务管理课程的发展。如湖南农业大学《财务管理》被认定为2020年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会计学专业入选了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将财富价值理念贯穿整个教学体系中,促进了学科发展。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通过对会计与财务资金运动的规律,识别利润与现金流的差异,诠释现金流与财富价值形成的关系,提升了学生财务管理能力。与此同时,通过重视现金流形成、运用分析,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时间、风险两大关键财富价值决定因素,培养了学生理财理念。如湖南农业大学本科学生多次获湖南省大学生财务大数据应用能力竞赛、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全国大学生财务大数据应用能力邀请赛等财务管理类竞赛一等奖。
三、反思与启示
经济越发展,基于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越重要。财务管理课程以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应用型的新时代财会管理人才为目标,“理论讲授+案例讨论”式教学实化财务管理理论,将财务实践融入案例交流,通过线上与线下等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财务思维与理财实践认知,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敬业、诚信为本、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而言,课程思政的出现是难得的机遇,教师要抓住课程思政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机遇,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实际案例、多媒体网络的优势,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财务管理课程上有所学、有所为。与此同时,课程思政背景下“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教学模式创新的案例教学备课工作量大,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及互动,财务管理等专门性业务需根据理财环境的时空差异及变化发展不断进行逻辑修改与调整,因此相关案例及数据也需进行延续式更新与完善。课程思政“理论讲授+案例讨论”教学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改进,不断深化与优化思政建设工作,才能达到优良的育人效果。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教工党支部 副教授)
经师与人师合一 教书与育人并重
蔡香梅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人民大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广大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所谓“经师”,是指通过传授专业知识和各种学问,教人增知的老师,也可以理解为教好书;“人师”,是指以自己的言语品行和道德涵养影响学生,教人做人的老师,即教人。作为高校教师,要成为新时代“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才能做到经师与人师合一,教书与育人并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要刻苦钻研业务、努力进取、与时俱进
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够给予学生智慧的滋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日,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不努力学习,我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仅有不断地更新自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教育好学生。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财税制度的改革进度很大,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紧跟这些改革中的变化,关注国际、国内财税法规、制度的改革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本人承担了这个《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这门课程,由于法规政策的变化很快,为了把最新的知识能展现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紧跟时政,并且及时整理自己关注到的资料,跟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及时关注我们的政策动态。还有,为了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利用QQ或者微信给学生及时做一些线上解答。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在网络经济时代,网络平台、网络资源、网络技术、智慧教学技术等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的方便,能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料、能更方便地增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更强,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来学习。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各项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习主席说青年教师要向老教师学习,我觉得我们老教师也要多向年轻教师学习,向他们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课件制作方面也要不断创新,还要不断开辟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方面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二、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要把自我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力求干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大学老师的教学任务比较丰富,包括理论课的教学、实践课和毕业论文的指导、还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的工作。在做好各项工作中力求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精心备课,平时多多注意教学素材的积累,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关注和思考与工作相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积累素材,我记得我高中时的一位老师给讲过:“你在逛街买衣服时,不同的人总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织布的人会想到这件衣服面料的工艺、面料的成分是棉的或化纤的或其他;服装设计师会想到这件衣服设计的特色或者缺陷;营销人员会想到这件衣服怎么定价、目标消费群或用什么样的营销手段技术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那么他的生活与工作经常会产生一些关联。作为一名会计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关注财税相关问题的习惯,比如逛街时,也可以看看这个门店的营业执照是个体户还是企业、想一想这个店怎么交税、他们的纳税行为规范与否、如何做税收筹划等。把“身在教室外,而心在课堂中”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经常会在生活中去积累教学用的素材,课堂上能使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热爱本职工作,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生活中也会自然地带有工作色彩,随时随地都会联想课堂,随时随地都在准备课堂。
三、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爱
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没有深切的爱就难以收到梦想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用爱心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爱学生,怎样爱才是真正的爱。第一,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提高,去寻找他们生活、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素材。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二,要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尊重和信任学生,真诚关心学生的提高和成长,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三,热爱学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关注学生的心身健康。作为专业老师也及时关心学生的生活,例如,在疫情的特殊时期,鼓励他们积极去接种新冠疫苗,和他们分享自己接种疫苗的亲身感受,让学生明白不要过分的担心,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特别关注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合理引导他们的毕业选择。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不妨说句解围的话;当学生自卑时,别忘记用他的“闪光点”燃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痛苦时,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我是犯错学生时需要听哪些话。对学生要有友善的态度,与学生交谈常要换位思考,使学生从心底里体会到,教师的所作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仅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树起良好的师德形象。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核心的工作,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统一者。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己任。要做到 “心中有责任,眼里有目标,脚下有行动”。
“心中有责任”,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牢记在心。
“眼里有目标”,要有坚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年轻教师前程远大,潜力巨大,理应以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为榜样,学习先进,奋力赶超。要有合理的课程建设目标,好老师总是盯着“金课”的标准和要求,动态地确立并努力地追求适合于实际情况和自身状况的“一流课程”建设目标。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以教学目标为起点和终点,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确立、追求、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文化活动过程,眼里缺乏教学目标是不可能成长为好老师的。
“脚下有行动”,要在统筹教师、学生、内容、手段、环境五大教学要素的过程中,努力追求教学实效性;要在狠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个重点的过程中,努力增强教学吸引力;要在备课、讲课、思课的过程中,努力锤炼内化、外化、优化这三种成长为好老师的基本功。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我们一定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教工党支部 副教授)
如何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彭小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新时代要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示范标杆,2019 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更是体现了国家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建设的殷切期盼和迫切需求,有幸参加了学校2022年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常态化建设专题网络培训班,在经过几天深入的学习与培训后,我深刻领悟到了“四有”好老师的时代意蕴,“四有”好老师中,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首要条件,道德情操是好老师的重要标准,扎实学识是好教师的看家本领,仁爱之心是好教师的内在灵魂,我对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扮演着“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的角色,被赋予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职能,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是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核心要素和价值航标,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方向,所以好老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应积极投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把党的召唤传递到课堂上,把党的声音送到学生心坎里,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从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境界,帮助学生早立志、立大志,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二、自我精进,深于反思
教师在教给学生一杯水时,绝对不能满足自身的一桶水,教师应该是川流不息的河与容纳百川的海,古语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拥有扎实知识功底是成为好老师的根本,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立身之本,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民教师,应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与时俱进更新专业理念,升华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课下持续的自主精进,不能只依靠外在制约,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同行教师和前辈教师的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同时重视自我总结与反思,还要主动研究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一些与教育相关的论著,要勤于学习,善于反思,精于积累,不断地淬炼自己,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让自己站在时代最前沿,成为新时代的“智慧型”好老师。
三、不拘一格,善于创新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知识的不断更新迭代,当今社会进入了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对我们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所以教师除了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还要懂技术、会应用、善创新,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灵活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因为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做到“常教常新”,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加强教学团队创新的建设,响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尝试探索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校内校外的教师组建团队形成合力,以团队为主体展开协作,拓宽优势互补路径,构建产教研融合体系,诚聘企业创新型技能人才担任“实践老师 ”,对学生进行实训,在提高知识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出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企业之间、创新与产业机构之间的协作创新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前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爱生懂生,循循善诱
仁爱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倡导,是一种不计外在功利,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的爱体现在教师的爱,教师的爱体现在对学生的爱。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表现把学生看作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发展和身心发展规律; 能够清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其自我探索、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能够以关怀的心态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的教育上,要做到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平等、平和、平易的心态对待学生,保持教育的耐心和恒心,要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搭好教育的梯子,用真心善待与关爱每个学生,切实走进学生心灵,构建美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内外有机会一定要及时点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做学生人生中的导航者,学习上的激励者,生命中的同行者。
综上,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建设是以发展教师的“育人”功能为主体,“师德”与“师能”作为两翼共同发展,所以我们应淬炼师德师能,践行育人使命,这样才能牢筑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教工党支部 副教授)
从“经师”到“人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李湘新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校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如何当好“经师”和“人师”?2022年5月19日,商学院行政党支部驱车前往位于长沙县五美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特立故居,开展“淬师者之道,铸革命之魂”的主题党日活动。作为支部成员的我,有幸追抚了徐老先生生前的光辉事迹和崇高风范。
徐特立同志是著名的中共“五老”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将广大劳动人民及其子女作为教育对象,形成了“群众本位”的教育理念,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长达70多年,作为一名从教时间长、教育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老教师,徐特立具有“以教师为职业、教育为事业”的理想信念和“经师、人师合一”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是一位有扎实学识的老先生,他的这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铭记与学习。故居展厅按照徐特立同志一生的时间轴,从四个部分展示了徐特立同志的先进事迹:“破产读书,教育救国”的长沙时期、“投身革命,转战南北”的苏区及长征时期、“边区兴教,为国育才”的边区时期、“老骥伏枥,鞠躬尽瘁”的北京时期。透过一张张历史图片、一段段感人故事、一件件珍贵文物,让我们系统地回顾了徐特立同志心系教育事业,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足迹,感受了革命先烈在艰难困苦条件下清正廉洁、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情怀。作为毛主席平生最敬爱的老师之一,他用行动在告诉我们,如何从“经师”到“人师”。
一、涵养师德
师德是教育之魂,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保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兴国必先强师。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对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广大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立德修身,以崇高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自觉的模范行为带动学生,自觉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注重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深刻把握学生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要做主流价值的弘扬者、灿烂文化的传播者,成为学生的道德标杆和品格楷模。
二、秉承师道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其名篇《师说》中留下名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被推崇为教育理论经典,蕴含着深厚的师道理论。把“传道”置于首位,也是师者应当坚守的本职。这里的“道”指的是正道、人道,也是人间大道。如果师者只重“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则仅为“经师”,而非“人师”。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的职责,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树人。育人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要秉承师道优良传统,始终把传承知识、塑造灵魂、实践理想作为最高追求,坚持以言传道、以行垂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锤炼师艺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能够授业解惑的前提是自己明白道理,同时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就要在学懂弄通专业知识上下功夫。教师教授学生知识,自身应对所授知识有全面的理解,给学生“一碗水”,自身要有“一潭水”。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要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吸纳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资源,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契合学生实际,切实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探究能力,使其成长为知识丰富、视野宽广、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材。
四、富有师爱
2014年9 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师生座谈时强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并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情感的鲜活生命,这就需要教师用爱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教师具有仁爱之心,就是要求其善良、正直,具有爱心,心中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呵护学生,满怀欣喜地培育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虽然大多已经成人,但远离父母,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要以爱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理、真言、真行教化学生,用真情、真心、真诚感化学生,让学生“乐其师,信其道”,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每个学子的心田。
人才兴,国将兴;教育强,人则强;师资优,人则优。广大教师应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矢志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行政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 助理研究员)
当好经师和人师,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
周 黎
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来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于4月25日上午去到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他强调到“为谁培育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这三个问题深有感触,湖南农大是一所拥有红色传承的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或者说是为党和人民培育未来的接班人始终都是我们学校以及每位老师的宗旨。在我们教导学生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成为他们的榜样。实现立德树人。
作为一名基层的教务管理人员,负责学院及教学资料的管理,做好学籍、考务等相关管理工作,是我的职责。我一直认为,我们是老师与同学间非常重要的沟通的桥梁,有重要的职能与责任,在服务同学、老师的同时,我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教务秘书是管理者
教务秘书是基层管理人员,根据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好日常的教务工作,也要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进行处理。从日常的教务工作来看,事情相对比较琐碎,为了保证教务工作的执行效率,必须按照事件的轻重缓急,对事件进行一定的排序,及时处理重要的教务工作。学期开始之前,要提前统计和安排教师基本情况,如有变化还要协助领导调整教学安排。需要将领导的指示和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及时传达给学生和老师,如果课表需要进行调整,要及时把情况告知领导,与相关老师协商课表,完成课表的调整,并及时把修改后课表发给教师和学生,还要与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提前沟通,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教室设备、教具等能否正常使用,许多信息都需要我们提前安排完备,然后尽早通知课程老师。
学期进行中,也面临诸多的日常管理工作,我们的工作是动态的,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对应的管理任务,做一项工作常常要持续很长时间,并且要持续追踪,如果后期上级的指示出现变化或者收集到的内容发生转化,都要及时更新自己手头上的信息,保证管理工作准确无误,不出差错。
学期结束时,要根据学校的考试工作规划和要求,辅助学院领导制定期末考试工作方案,并执行考试相关的一系列工作。考试前通知教师出卷,将试卷送印,安排考试科目、时间、地点、监考老师,提前下发考试通知给学生和老师。考试后提醒老师按时在教务系统录入学生成绩,按要求提交纸质版考试资料。然后将老师们提交的电子材料和纸质材料按学校要求进行归档和总结工作。
除了日常的基本管理工作,还会常常面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例如,听从领导的指示,处理好自己的工作,迎接领导的检查;学校需要对学院教务资料进行汇总,重新梳理自己日常的资料;我们要及时进行停课、补课安排,并通知学生和教师;传达学校的最新通知;传达领导的工作布置……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实际上也充满了挑战,需要保持耐心,积极的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
二、教务秘书是服务者
教务秘书不仅是学学院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也是领导和师生的服务者。因为日常教务工作由我们来进行管理,跟领导、教师、学生、相关部门都有接触,各项教务工作的上传下达都要我们发挥作用推进具体的工作,尤其是教师和学生,会比较频繁接到由我们直接发出的一些通知,那么,学生和教师遇到什么问题,往往也会第一时间寻求我们的帮助。当师生遇到问题,找到我们寻求解决的时候,要注意审视和区分师生的问题。如果师生反映的问题比较紧急,例如今天的课程不能正常上课,要紧急停调课,我们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需要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服务者,但是也不能遵循单调的、同质化的服务模式,要根据自己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对应的服务策略,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因为学生长期处在学校的象牙塔里,对于很多情况的了解都不够充分,当教务秘书和学生沟通,为学生解决问题时,常常是处于一种指导者的态度,指导学生如何做并且将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细致地讲解给学生听。让他们对学校的政策有更正确的理解。
三、教务秘书是教育者
我们虽然不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但是在学校中和学生的接触也十分密切,并且我们直接负责学生的学分数据审核和统计以及考试和课程安排,对学生来说,我们也是对自己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引领者。学生遇到问题会主动求助,我们也需要按时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主动与辅导员沟通,会将学分学籍毕业要求的文件思想传达给学生老师们,在日常管理工作和学生的互动频率也非常高,需要适时地树立一种教育者的形象,开展思想教育,使得学生对学习抱有积极态度,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所以立德树人的理念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眼里,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高校教师严于律己、涵养德行、成为“人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务秘书是参谋员
我们是学院领导、教师和师生之间的纽带,对学校的工作政策、学院的工作安排、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师生的现状都了解的比较充分,执行各种学校制度时,能够及时地获取各方的意见,获得足量的教务反馈。所以也要做好领导的好助手,学校在制定各种学校教学政策时,往往是进行一种大方向的宏观调控,为了让优化后的制度和政策更贴合学校基本状况,不仅要主动了解学校的综合状况,还要专门听取基层的意见,参考基层部门的提议。也需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呈递自己了解的信息和数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现实的依据,促进教学工作的长足发展。
袁隆平院士曾经说过:“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我觉得每一名同学都像一颗种子,所以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合理地提出自己对于学校建设的意见,积极地听取同学的意见,为同学们合理地安排课表,就是想让同学们好好学习知识,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对我们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我们老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我们只有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也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对于我而言,我始终都将自己看成一名年轻人,因为我觉得哪怕是身为老师,我也需要不断的去学习知识,去了解新的国家形势。其次是因为我也要以那些资历老的大先生们为榜样和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作为年轻老师,我也喜欢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大学是一个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同学迷茫时和他们聊聊天,给他们提出一点自己的建议,或多或少对他们都会有些帮助。
我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我院党支部的带领下,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商学院将为社会贡献出越来越多的商科人才!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行政党支部 实验师)
学习新思想,培育新人才
李佳妮
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和急需各种人才的背景下,当前培养一流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而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主要目标,面对现实的需要,高校应该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指导下,坚持四个面向的人才发展目标,在提升教学水平、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基础性学科建设等方面努力,营造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人才建设的新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人才观。新时代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观点,有助于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思路。
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观点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好人才型国家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构成了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坚持人才是引领发展的关键所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习主席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人才引领国家兴旺、民族兴盛的经验,科学揭示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对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培养好、聚集好、使用好人才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成功。培养人才,思想上必须树立人才观念,认识到人才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优势。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需要发挥才干、努力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二)强调四个面向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四个面向”,是对我国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提升和创新,吹响了新时代人才工作“集结号”。在聚焦“四个面向”的基础上,首先擦亮识人的“慧眼”,坚持需求导向,着眼国家发展需要和长远需求,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的原则,在创新实践中全面发现科技人才、全面挖掘科技人才、全面聚集科技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其次,搭建育人的“平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力争在科研活动中构建“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培育一批能担当、有理想、敢创新的科技人才,切实增强人才实力。最后,创造留人的“环境”,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仅要坚持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思想联系、政治关怀,更要持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表彰力度,在全社会广泛营造惜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三)养成创新开放意识是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人才离不开培养,离开人才培养,国家社会就会陷入人才需求的饥渴中,将会影响国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社会必须大力培育人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各个国家都在制定相应的人才计划,以期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科技创新主要靠的就是创新人才主导,人才就是知识、科技和产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识到人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要成就创新事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人才十分重要,尤其是培养青年人才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瞄准创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给位子、压担子、定任务,让“千里马”在广阔的赛场上摸爬滚打、锤炼本领。
(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会议和实践调查中都强调人才是我们党和人民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在这关键时刻,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才会使党描绘的美好前景变为现实。他提出:“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教育引导、搭建创新平台、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机制也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变人才培养教育的弱项和短板,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也只有不断地创新教育体制机制,与时俱进,才能培育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创新型人才,有效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有效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实现。因此,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落实相关政策;二是要建立人才培养制度,人才管理要有制度约束、制度保障、制度规范,最终实现依法管理,纳入法制轨道,确保人才在国家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有益作用;三要保证经费投入。人才发展过程中,组织培养离不开经费支撑,个人科研也离不开费用,保证投入是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人才的培养和集聚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内生的、能自我维持的制度体系来支撑。
二、高校人才培养应以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为指导
针对现实情况的需要,高校应在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指导下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高校要从社会情况出发,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发展理念、学校管理制度等多种角度思考并且做出改善,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积极对接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面临社会需求的制约,所以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学生的实践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做出抉择。首先,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应把培养出的学生是否为社会需要、是否为用人单位认可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认为社会需求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重要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共享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换代,要充分发挥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其次,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差异性,这决定了高校应细分人才目标市场,根据自身的办学设备和未来将要达到的办学条件去采取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一些知名院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雄厚,但是有些职业技术型高校由于起步较晚,各种条件不能同老牌名校相比,这些高校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互相合作,加强交流学习,着力发挥职业学院科研与人才优势,大力推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共促自身发展,提升品牌影响力。总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明确自己目标方向,遵守市场规律去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二)强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的是实践育人。高校应该开展实践教育,这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都是00后的独生子女,学生生活环境从小优越,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和实践能力欠缺的倾向,这样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社会实践则能更好地为这些在校大学生提供认识国情、了解和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实践育人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单纯依靠书本是不够的,只有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于学生的心理和创新力的培养都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现如今,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必修课程来抓,制定相应的标准,并且作为一种制度长期执行下去,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家精神,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人是科技创新关键的因素,要成就创新的事业,就必须先有一大批创新的人才,所以高校需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大学生培养目标上,明确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用创新思维去指导教学活动,建设良好的育人氛围,评价育人成果。创新教育理念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自身的创新。科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每一个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作用。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方式宣传科技工作者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事迹,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感悟科学精神,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为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激发想象能力,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开拓自己从未涉及的领域,进而在高校中形成一大批具有科学创新潜力的青年群体。
(四)培养优秀人格,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要“以德树人”。“高校立德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既是任务也是标准。能否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得好不好的关键,应当把德的标准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实现三全育人。首先,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其中,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价值,让其理念走进教材、课堂和学生的头脑中,促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时代精神的内涵,形成对社会主义忠诚拥护和真诚信仰。其次,高校要以习近平人才观为指引,在思政课程上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传递出正能量,增强学生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实现专业知识同立德树人的有效结合。最后,高校必须做好爱国主义的教育,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从古到今,人才的培养都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所服务的,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学好本领,也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新观点的提出,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高校需要从现实出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作为重要指导和主要依据,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而努力。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 )
探讨高校辅导员在新商科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田燕飞
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辅导员队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高校辅导员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助手,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进程中,培养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这是对新时代商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能力提出的新期待,同时也给商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身为高校辅导员更应该努力地找好自身角色定位,为推动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注入新活力。
一、新商科人才的特征及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新商科人才”是指在“大智移云”新型技术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复合型拔尖商业人才。新商科人才具备以下特征:以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导向、积极适应并引领现代商业发展为宗旨;系统掌握经济、金融、管理、财务、营销、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商科专业基础理论、方法和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及较强的“三创”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新商科是经济管理学科教育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变革,是面向未来的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这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新商科要有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全局观,打破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壁垒,成为覆盖市场经济活动全周期的“大商科”;第二,新商科要围绕数字经济时代的商品属性和资源配置方式研究新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等,构建新商科的理论体系;第三,新商科要将融入前沿技术的新商务、新金融、新管理实践,引入商科教育中;第四新商科要面向未来经济发展需求,采用智慧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辅导员在培养新商科人才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
(一)辅导员是新商科人才培养过程的“引路人”
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中,辅导员陪伴学生的时间是最长的,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辅导员既要关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好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又要帮助他们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督促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他们成长成才的助力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辅导员要抓住学生成长的这一重要时期,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进行学习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要密切联系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进行有效的把握,引导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辅导员要在学生遇到困难问题时及时给予合理的建议来推动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职业生涯规划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给出合理的建议,在这样的情景里辅导员往往是扮演着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引领学生前行,最终的主动权依然把握在学生的手中。
(二)辅导员是新商科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者”
在培养新商科人才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辅导员往往扮演着一个“营造者”的角色,因为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商科能力必然需要一种良好的氛围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在这个时候辅导员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需要打造出一种良好的商科氛围来供学生真正融入环境中。在新生入校后带领他们参观实验室、参加专业项目体验,开展专业介绍,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作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报告,让新生了解专业师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前景、就业方向等。此外,辅导员还要结合学院自身学科优势,连接地方企业和实习基地,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将新商科教育理念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扎实掌握商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熟悉商业新技术,具备商业新思维,能够解决复杂问题,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新商科人才。要以人才培养的成果形成学院的新商科办学特色,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为地方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
(三)辅导员是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支持者”
辅导员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是脱离开群体而单独存在的,他需要和任课老师进行一个及时的沟通来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情况,在各高校响应培养新商科人才的这一号召时,各高校会针对这一目标来开设一些相关的课程,那么在这个时候,辅导员的重要性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需要和各个老师进行对接,来确立一个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接纳的课程体系,并且帮助任课老师将教学模式做得更加完善,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更加有积极性也更加轻松活跃。辅导员还要在老师授课完之后及时地去和学生沟通,收集学生的建议后及时地给予任课老师反馈和建议,帮助打造更加有趣高效的课堂。作为辅导员还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学生学习专业之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明确目标、优化资源、遵循规律、完善机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建立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打造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商科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有用于国家,而不是一批批只知道专业知识却没有道德素养的学生,这样的人并不能够称之为人才,同时也不是社会所倡导的。
三、对高校辅导员在培养新商科人才过程中的建议
(一)加强自身精神建设,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就是要向学生传递道德素养,其次为学生讲述知识,解答疑惑。而作为高校辅导员,要贯彻落实“四个相统一”,立志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自身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信服,而不是只是一味地责骂,更多的应当是用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此外,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对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我们也就不难看出新商科人才的重要性,而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更应该以身作则,恪尽职守,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和专业能力提升。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创新管理模式,用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状态来迎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主动投身于培养新商科人才的伟大建设之中。
(二)坚持教学以人为本,改变旧的教育模式
以人为本是众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万年不变的指导理念,同时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的教育工作者,因为学生是教学的根本,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够脱离学生而独立存在,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更加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茁壮成长。同时在教学模式上,辅导员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学会接纳新鲜事物,摒弃旧有的教学理念中陈旧腐朽的部分,把新鲜的血液融入教学模式当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而不是以往的全盘输出,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定期开展“名企行”“三下乡”等,让学生参与进来,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周边红色资源,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强化责任、敢于担当。
(三)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三创”能力
以“中心—空间—基地”建设为抓手,构建新商科“三创”能力培养的平台。“三创”能力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台阶性的特点。为了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商科人才的“三创”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协同专业教师一起依托学校或学院现有的实验中心等教学硬件,如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商科人才测评实训室、金融数学实践创新教学实验室等,采用“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跟相关职能处室协调,充分利用学校的众创空间,为学生的创业梦想提供场地,为学生的创业想法提供落地的可能,真正帮助到大学生的创业,并让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学习到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创业提供理论依据,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校院实习基地,整合学校与企业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以及创业的平台,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聘请一批企业家、成功创业者等从资金、人才、团队、市场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指导,增强学生的创造勇气,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助力学生实现梦想
(四)加强对学生专业引导,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只有一个人热爱一件事物,才愿意为之去钻研和探索,而在大学中有很多人在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专业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进入了这个专业进行学习,那么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高校辅导员就应该多多地引导学生去发掘自身专业中有趣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去了解自身专业从而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这样的方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这个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的自信心,热爱了自身的专业后思考的问题也将会随之变多,思路也将会变得开阔。平时还要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学生搭建竞赛平台,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可以根据学院已开设的商科专业中竞技性较强的学科设置比赛项目,如学科专业竞赛、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沙盘模拟竞赛、市场营销调查大赛等,构建起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收获成长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去企业进行实习,首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直接的经验与知识,还能在其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结语
经过以上的诸多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高校辅导员在培养新商科人才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对国家有用的新商科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情,这是一个宏大且艰巨的工程,作为高校辅导员更应该努力顺应时代潮流,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加强自我精神建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坚守自己的教育原则,努力培养新商科人才,促进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学生第四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
既为经师,更为人师——读罗泽民教授《论教书育人》有感
胡梅梅
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对于教师而言,传播知识容易,做一位能用自己言行教导学生怎么做人的老师却很难,教书是前提,育人是根本。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具有深厚的功底、渊博的学识,更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好榜样,我们学校的罗泽民教授便是这样一位值得学习的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罗老师在教学科研领域耕耘50余年,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教学技艺高超,一生忠诚、爱党爱国、克俭克勤、教研精湛,教导学生要德智双修、知行并重,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学生根据讲稿整理的《论教书育人》,其中阐述的道理与方法值得所有教师认真学习、持续学习、终生践行。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罗老师很早就发现教书育人脱节的问题,指出“学校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力军应该是教师”,“德育与智育密不可分,在专业教育中,德育寓于智育之中,而德育又能激发智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我们社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大学只教书而不育人,就可能会培养出狭隘、道德败坏、危害社会、背叛祖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大学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还要言传身教,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治学方法、创造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走向成功之路有着难以估量的实际意义。”
罗老师同时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而且希望得到生活上的指导,感情上的交流”。我们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反映,通过情感将价值性和知识性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情感、行为体验的过程中发生共鸣,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才会被学生主动接受,才能将其深化进大脑和实际的行动中来。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快结束,知识本身也很容易被遗忘,但课堂教学带来的思想启发、人生道理是将被终生铭记的。
二、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罗老师指出,“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师应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献身事业的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这其实就是我们当前所说的课程思政,我们应将专业教学的课堂变成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应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平时注重积累思政材料,充分挖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思政教学环节,做到思政内容在专业教育中有如盐溶于水,思政教学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
我所担任的《外贸单证缮制》课程中,主要抓两点教育,一是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家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签署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战略有深刻理解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会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国家战略的重要思想,树立四个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强国的担当意识。二是外贸单证的缮制必须严谨细致,保证单、证、货的一致性,才能确保贸易顺利进行,因而,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对国际经济形势、外贸环境的分析与判断,增强了同学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树立了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激发了爱国热情,增强了建设祖国的担当意识;同时深刻理解了作为外贸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认识到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思政内容的融入非常自然融洽,达到了思政教学目标。
三、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
罗老师指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为人师表”的教师,须加强自我思想、性格、品质的修养,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懂得教育科学原理、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美学等等。教师一方面是通过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的才智。另一方面,教师是不用语言,不用文饰的把自己的德行、品质、倾向、风貌表现出来,在学生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以身作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反观当下,教师队伍中知识缺乏的不在少数,许多教师可能对学科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把握,但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了解则少之又少,因此可能只具备教书的能力,而缺乏育人的能力。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教师要想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加强自我修养的迫切性;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要不断提高本专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专业深度,站在专业的前面。” 很多时候,教师能不能给学生带来启发,产生正面的人生影响,主要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只有大德之人,才能干大事业。”我们应刻苦钻研业务,勤于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提升育人能力。
四、做一个自找“麻烦”、自加“压力”的好老师
罗老师教导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自找“麻烦”,自加“压力””,我们应时刻谨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不易,“心里要有一张这个方面的课表,作为任务时刻牢记在心。”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工作弹性非常大,认真起来有做不完的事情,不认真做就没事。如果教师只将上完课作为工作目标的话,则十分轻松,但是这样的工作既不会有成效也没有意义,既不会带来自我成长也不会给学生带来成长。因此,我们应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开展教学工作,多给自己压力,拓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应多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成长,正所谓“师的力量,不在于智慧,而在于心灵以及心灵中散发出的师爱之光”,多给予学生温暖;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超越操作主义和经验主义,启发学生丰富精神生活,自觉引领学生走向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
五、结束语
今年暑假偶然读到罗老师的《论教书育人》,确实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再读罗老师的优秀事迹,更受备受感动。罗老师在教学和科研的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勤奋刻苦、细致严谨、不畏艰难的品质,让人肃然起敬。在《论教书育人》罗老师不仅总结了教书育人的心得,还介绍了关于学习的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后辈认真学习、持续学习、终身践行。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主任 副教授)
坚守育人初心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杨英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所谓“经师”,是指精通专业知识,成为学术典范;“人师”指的是教师要涵养德行,润己泽人。仅做“经师”,只是一个教书匠;只做“人师”,学生又学不到应学的专业技能。我们的教学,需要做到“经师”与“人师”的并重合一, 互融共促、彼此耦合,才能真正承担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一、做好经师人师,要坚守育人使命
新时代教师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责任重大、影响深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教师不仅要追求育人,更要善于育人。要深刻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善于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真诚、耐心、热情地开展指导,真真切切地把三尺讲台当作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习老教授、老专家的优秀品质,立志成为大先生。老教授、老专家们为党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老教授、老专家之所以备受肯定与尊敬,是因为他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集“经师”和“人师”于一身。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始终心系祖国、艰苦奋斗、精诚报国,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这些可贵的精神与品质历久弥新,是“大先生”内涵的生动诠释,值得发扬与学习。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习老教授、老专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带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做教师、办教育,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学习老教授、老专家无私的奉献精神,用毕生精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诲人不倦的态度影响、塑造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
教师要成为有理想和信念的“经师”“人师”,就必须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不忘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教师要成为有理想和信念的“经师”“人师”,不仅要用理想之光照亮学生奋斗之路,更要用信仰之力开创学生美好未来。
二、做好经师人师,要懂得言传身教
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我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教师当成自我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以身做则要求教师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修品练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学生瞩目的焦点和榜样,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我修养,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教师要重视修品练功,以自我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和工作魅力感召和吸引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要进德修业,为人师表,获得学生的爱戴敬重,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新时代的教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回望历史上的大师,观察校园里的老教授、老专家,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师生乃至社会各界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是因为具有深厚学识和高超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人格、品德、修养之魅力,令人高山仰止。教育,是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精神引领精神、以生命温暖生命的神圣事业,永远都不能忽视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新时代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才能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世人效法的榜样。
三、做好经师人师,要练就过硬本领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授业是为人师者的本职,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可或缺。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形势,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为学生的梦想插上知识的翅膀。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但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入学生脑、入学生心。教好书、育良才,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还要靠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创新授课模式因材施教。讲好故事,用故事吸引人;讲透理论,用理论说服人;传递情感,用情感打动人;彰显情怀,用情怀感染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所传授知识的接受度。
四、做好经师人师,要尊重关爱学生
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教师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工党支部 讲师)
“双师”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
周妮笛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主体,经师与人师的完美统一是实施课程思政最有力的抓手,本文从“双师”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致性分析入手,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阐述“双师”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及该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出特点,以期为“双师”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师人师;课程思政;市场调查与预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要,教师为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好的专业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崇高理想的培育者,还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专业教师作为核心的教育工作者群体,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应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提升教书育人的专业水平,还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真经,铸魂育人。
一、“双师”视角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致性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一)高等学校“经师人师”内涵
1.“经师”的现代含义。经师以“授业、解惑”为主要职责,以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广阔前瞻的视野为基石,打造追求真理、探究真知的课堂氛围,传承独立、批判、思辨和创新的学术风尚。
2.“人师”的现代含义。人师以“传道”“行为示范”为主要责任,以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基石,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领学生人生方向。
(二)课程思政对专业教师要求
2020 年 5 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教高〔2020〕3 号),《刚要》明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师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影响,集“渊博知识”经师、“品德高尚”人师于一体的教师无疑是推进课程思政的最优践行者,因此,“双师”与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脉相承的一致性。
二、“双师”视角下《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专业教师在思政课程建设中要做到知识、能力与价值的“三位一体”,将育人的规律性、培养的目的性和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完美统一;要求思政课程设计者明确“专业课程可挖掘的资源是什么”“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边界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思政教育的课程融入”等问题;要求思政课程实施者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职业精神等元素渗透到教学各环节,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课以市场调研和预测理论与方法具体运用为研究对象,课程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悉市场调研的工作规范、流程和要求,熟练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开展市场预测,具备解决企业有关市场调研问题的能力,满足新时代企业信息收集、分析与处理需要。针对以上重点需要考量的问题,在分析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详细分解《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内容,厘清课程知识、能力要求,从知识、能力和价值等方面实现与思政建设内容的无缝对接,具体设计详见表1。
表1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思政设计
三、“双师”视角下《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思政建设特色
1.课程建设形成了“多面向、重融合、强技能”特色。在10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伴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多面向、重融合、强技能”的特色,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面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企业调研岗位要求、面向大学生能力素质需要和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课程组织教师队伍采取专兼结合、实践实训体现产教融合、内容开发突出校企联合和学生考核实现全过程融合;课程教学实现了团队合作意识强、数据采集能力强、数据分析能力强和需求预测能力强等培养目标。
图1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特色图
2.理论教学打造了“四位一体”思政育人体系。《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社会性应用性很强课程,与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意有利平台,可将课程思政内容无声嵌入,培养大学生以深厚感情向人民学习,以谦虚态度向实践学习,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在与人民群众实践互动中陶冶思想境界,提升道德情操,增长知识才干,实现全面发展。
在理论教学时,各章节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进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反思社会影响,形成价值判断。比如在讲解调研方法时,列举日本人通过《中国画报》刊登王铁人的照片从而确定大庆油田位置的案例,引导大学生思考日本人是如何发现大庆油田的?利用了哪些调查资料?采用了哪些调查分析手段等专业知识,引起大学生对调研资料和调研方法的重视,让大学生思考调查数据可能造成的泄密,引导大学生形成数据保密和遵纪守法的职业操守。
图2 课程思政融入《市场调查与预测》专业课育人体系
3.实践教学构建了“面向双创能力、三实一体”模式。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讲话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学科专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以更加细致的路径精准激发埋藏于大学生心中的“双创”的潜能,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命题。同样,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经过近2年的学习,初步掌握了数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基本上是抽象的理性认识符号,无法与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和企业生产经营等直观感性认知划上等号,而实践教学能够借助真实场景帮助大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加深理解,进而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
在实训时,通过真实的企业单店立地调研项目,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和调研方法,培养大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并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施中各种实际困难,引导大学生真正体会课程学习的社会适用性,从而肯定自身职业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社会调研时,引导大学生选择与国家政策和时事热点相关主题,促进大学生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提升;通过“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在遵循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基础上,构建“一理念—三实践—三平台—两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简称“三实一体”),具体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三实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妮笛,孙艳华,廖翼.“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市场营销学专业课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J].中国高新科技,2021(21):119-122.
[2] 齐鹏飞.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J].中国高等教育,2022(09):16-17+40.
[3]徐启江,黄云彤,滕春波,宋兴舜.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师”与“经师”内涵及自我养成路径[J].高教学刊,2021(06):180-184.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工党支部 副教授)
做好“经师”和“人师”之我见
周智深
今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期间,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饱含深情、内涵丰富,为广大教师的职业追求指明了方向,为广大教师承担新时代育人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经师”和“人师”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师”指的是“学高为师”,要求老师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即“授业和解惑”。作为高校教师,就应该扎实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关注专业前沿发展,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结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做好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做好学生专业学习的“导师”,激发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师”指的是“身正为范”,要求老师涵养德行,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更多的是“传道”。作为高校教师,就应该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道德上严格自律,身体力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改造自己的世界观,用积极、乐观、高尚的人生观影响和引导青年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经师、人师两方面都是对教师的要求,在这方面的优秀典范丛出不穷,近代湖南教育领域就涌现出了很多这样的兼“经师”“人师”为一体的优秀教育家:有“磨血办教育”四处募捐、形如乞丐的明德学堂的创办者胡元倓先生,有毁家兴教创办周南女学的近代女子教育先驱朱剑凡先生,最有代表性的是“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杨昌济先生,他不仅博学多才,在教育学、伦理学领域是大大的“经师”,而且作为“人师”,还培养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一大批优秀的救国救民的人才。在我们身边,我校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60年,科研成果永久地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二、身边“经师”和“人师”的榜样
我院已经有两位省级教学名师,李继志老师和常徕老师,他们就是潜心教书育人、不断创新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做好“经师”和“人师”的榜样。两三年前我曾经担任系副主任,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时中午午休或晚上要来办公室加班,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常徕老师在学工组的办公室里面,有时候他也是在加班,更多的时候看到的是他在学习,有时候抱着吉他在弹唱,我还曾开玩笑说他是“文艺青年”,现在回过头来看才知道他是在探索一条贴近青年学生的特点的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子、新方法,现在的成果完全是他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李继志老师和我虽然不在同一个系,但是多年的同事交往中,我发现她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认真、非常扎实,两三年前我担任系副主任期间,李继志老师担任会计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兼会计学系主任,在工作上与她有很多的交集,不管是涉及到党支部还是基层教学组织方面的工作,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定期的材料汇总、检查,会计学系教工党支部和会计学系很多时候在全院来说都是“模板”,遇到有什么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的时候,学院教务干事和党务工作的秘书都是推荐和介绍会计学系和会计学系教工党支部的做法和经验。在教学方面她同样扎实和认真,才多次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就在我所在的工商管理系教工党支部里,也有很多“经师”和“人师”的榜样。史敏老师在调入农大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之前,在原工作单位就非常优秀,科研能力非常强,科研成果也非常多。进入工商管理系担任教师以后,她很快实现了从科研人员向教学科研人员的转变,由于工作的需要,曾经承担多门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担任系主任期间,凡是没人愿意上的课,她作为系主任,她就承担。不管是哪一门课程,她都认真备课,认真教学,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都非常高。同时她毫不吝啬地向其他同事分享她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我多次看到她耐心的指导其他老师修改课题申报书。易朝辉老师原来是我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热爱科研工作,科研能力强。在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调整的时候,他也知道,支部书记兼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日常性、事务性的工作琐碎、繁杂,学校和学院对此的待遇和补贴并不高,不如专心搞科研更“划算”。但是他豪不讲价钱,承担了这份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不断地成长,支部书记兼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同时,作为一名在工商管理系工作了很多年的老教师,我发现他和历任系主任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他在“如何让学生成长成才”这方面花了更多的心思、时间、精力,想了更多的办法,也收到了更好的成效。
三、如何做好“经师”和“人师”
作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工党支部的一名普通教师党员,对于当好经师和人师,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有一些肤浅的思考。
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当好“经师”和“人师”,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要求,不能当好“经师”和“人师”,就站不稳三尺讲台,就是误人子弟,对不起学生,对不起社会。更是作为一名党员响应党的要求应该要做好的工作。治国理政千头万绪,但教师队伍建设总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大事。学习贯彻习总书记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就应该切实当好“经师”和“人师”。另外,当好“经师”和“人师”更是时代的要求,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极为迫切。新时代教师承担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责任重大、影响深远。
其次是要行动上把当好“经师”和“人师”,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落实在每一天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之中。一是要切实学习老教授、老专家的优秀品质,立志成为大先生。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学习胡元倓、朱剑凡、杨昌济带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做教师、办教育,学习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不断探索的精神;要学习我校的老教授、老专家施兆鹏、官春云、石雪晖无私的奉献精神,用毕生精力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用诲人不倦的态度影响、塑造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学习身边的榜样,学习李继志老师和常徕老师这样的潜心搞好教学工作的教学名师,学习史敏老师和易朝辉老师这样服从安排、不讲价钱,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的优秀党员。二是当好“经师”,就要切实加强自身学习,适应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的要求,要根据专业课程的前沿发展和最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和青年学生的沟通交流,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对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的视野,扎实上好每一门课程,上好每一堂课。切实关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主动、经常参加调研活动,不能把课堂教学停留在“空对空”上。三是当好“人师”,时刻牢记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青年学生,要涵养德行,润己泽人,在工作、生活和业余活动中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视学生如弟妹、如子侄,切实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学习深造、社会实践、毕业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用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感与影响学生。切实加强课程思政,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在课堂上讲好适应时代要求、有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故事,把商科教育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兼统战委员 讲师)
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
史 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5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作为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的教师,需要根据习总书记的号召,就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有关思考和探索阐述如下:
一、围绕乡村振兴,明确农商人才培养方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开展突出农商特色教育指出了方向。
乡村振兴的内涵很丰富。政策文件中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因此,我们聚焦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明确农商人才培养方向。
产业振兴,需要因地制宜,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以种养为基础的产业链向上延伸,才能促进技术研发更加精细高端。产生的直接效果不仅使原材料种类、数量和品质大幅增长和提升,而且能直接推动下游产业链发展,使上游企业研发的成果有“英雄用武之地”。形成一条“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链,促进产业链增值,让收益更多地留在产地、留给农民。投入财政涉农资金大力扶持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发展。通过“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的模式,将产业与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产业的培植不能够想当然,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对县域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将龙头企业、当地种养业特色和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农村济发展。
二、聚焦农业园区,将教学与创新研究融合
农业科技园区是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汇聚于此。农业科技园区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产业内的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均在农业科技园区,是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同时,农业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园区必然要通过搭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吸引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入驻,联合开展农业技术研发,以成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平台。
根据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全国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要达到300个,省级园区要发展到3000个,基本覆盖我国主要农业功能类型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我省现有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共43家,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家。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了14个市州全覆盖。我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还存在非常大的空间,在农业科技园区服务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
为了将我院创新创业研究方向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需求相融合,于今年3月份,起草了组建“湖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研究与发展中心”初步设想的文案,在与多方沟通和调研的基础上,已经将搭建服务园区的平台,从原有的单纯咨询服务,向涵盖规划、产学研合作信息、技术中试等功能在内的平台,条件成熟时,将申请成为湖南省园区规划与成果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初步设想是围绕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需求,聚集湖南省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湖南农业大学和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力量、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和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以及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专业方向研究院等力量,为农业科技园区提供科学合理的产业振兴解决方案。
在搭建服务园区平台的同时,也将进一步依托服务园区获得的案例和模式,进一步丰富《项目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内容。在研究生的创新管理专题中,将从我省园区发展实际、面临的问题,如何形成农业科技园区解决方案等方面入手,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使学生既了解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实际需求,也能主动思考,形成解决思路。
围绕园区服务,不仅能够提升个人课程思政,同时期望带动我院更多的老师共同了解园区了企业发展、产业发展的痛点,形成具有农商特色的科研方向,通过挖掘一批经典案例,打造一流课程。当然,要服务好园区,不仅需要商学,还需要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类自然科学,因此,也需要与我校优势学科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以商学为牵引,引导学科交叉、共同服务园区产业发展。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农商人才培养能力
习近平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在做好“经师”方面,主要是在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学识。如,在打造园区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需要学习很多新知识,补充很多新技能。园区服务既涉及产业层面,也涉及企业层面,既涉及政府,也涉及科研机构等,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必然要从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等多维度进行考量,从商业的角度对体系进行梳理和设计,打通堵点,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我们自身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
在成为“人师”方面,主要是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在讲授课程时,要用心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用正确的观念影响和带动学生进入课程内容。在课程讲授时,要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观点,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对于本科生,通过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等,让他们了解我国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情况,重点聚焦种业创新。如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将技术创新课程中的所学和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需求相结合,对我国10家种业上市企业进行分析,并以相应领域的国际企业为定标比超对象,从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我国种业企业的优劣势,以及未来创新发展路径,为我国种业振兴提供决策支持。研究生的选题,也紧紧围绕我省种业振兴的比较优势和主攻方向开展研究。
习近平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就是培养青年学生形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使青年学生能够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我们一定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培养新时代商科人才。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工党支部 教授)
如何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新商科教师队伍
盛 晏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与模式正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生产、学习方式。共同探讨、支持新商科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共建现代学习体系,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素质新商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商科教师队伍,打造一支“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新商科教师队伍是新商科建设的核心。
一、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新商科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1、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及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心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及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始终贯穿着“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思想。2014年5月4日,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年9月9日,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2022年4月25日,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国高校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表达关怀与勉励,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许:“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么建设教师队伍有着深刻而系统的思考,特别强调要注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经师”与“人师”相统一,打造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2、是新时代对商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
在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技术不断升级发展的当下,传统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已经彻底转型升级,进入了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以及经济共享时代。在商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新商科人才面临着知识、能力的融合与重构;同时,商业环境的变化也对新商科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只有不断顺势而上,调整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战略,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在培养优秀的新商科人才过程中,高校和教师不仅需要传授新商科知识,训练新商科技能,更需要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引领育人方向。作为办学的必要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教师队伍素质是否过硬,直接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同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打造一支“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对新商科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新商科教师队伍的主要路径
1、提高业务素质,当好“经师”
扎实的学识、优秀的业务素质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师做好“经师”的首要前提。做好“经师”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
其一,新商科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规律,才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几何倍增,知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背景下,商科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才能将商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二,新商科教师要具备系统的商科专业知识,商科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商科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商科教师专业地位的根基和专业能力成长的基础。商科教师只有系统、扎实地掌握新商科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才能将知识“活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发挥新商科专业知识的育人价值。其三,新商科教师还要通晓并熟练掌握教育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用最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新商科教师只有具备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里做出最佳的行动决策,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但教师闻道在先,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学生设计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帮助学生排难解困。“经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人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的立德之源,是教师做好“人师”的重要保障。道德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
高校新商科的教师工作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他们尤其需要在新商业环境中的思想启迪,教育理论揭示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否被学生认可、教师的影响是否能被学生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责任感驱使下的职业道德魅力和人格魅力。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会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当好“人师”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做到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结合新商科专业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有志青年,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当好“人师”还要求新商科教师必须品行端正。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什么样的人。新商科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真正把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做学生的榜样。
3、坚持知行合一,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坚持知行合一,做到“经师”与“人师”相统一,重点从三个方面努力。其一,从教学管理层面,要建立推进知行合一的制度环境。如加强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贯彻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推进教师队伍坚持知行合一。其二,从教师自身成长层面,要加强新商科教师修业与修身的统一。新商科教师首先要修业,即要钻研教育理论和商科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修身,善于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精神力量,积极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商科教育。其三,从学生教育层面,要促进新商科教师导学与导行的统一。新商科教师要深入系统的开展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统一,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的外在行动导向和内在思想导向,并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系主任 副教授)
既要做“经师” 又要做“人师”——我的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王明宇
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培养自己在教育中智慧性行动的不二法门。在确定树立教学风格,形成教学思路,预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积累有意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情境教学中,根据已有经验对各种可能性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学情境准备的意向框架越周全,即兴发挥就越敏捷,智慧性行动也就越自然、越高效!激情是教育智慧性行动的点金石,没有激情的教师即使再有智慧,再机智,也不能在情境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所以,只有通过教师激情演绎的情境教学,才是一个展现自身智慧性行动能力的平台,所表现出的机智也越光彩夺目。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一位位教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了解到一些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模式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例中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更新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感受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懂得了如何更有效地实施教学。
其二,进一步了解到,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队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人幸福之所系。老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要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作为一名老教师的我,也必须要有努力的方向。
其一,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要博学求精。在学科知识上要不断的提高水平,还要在其他方面有所涉及。这对我们自己在教学方面也有帮助的。现在的教科书更趋于实用性和时代性。因此,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
其二,在教学中应该不断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放心的好教师。
其三,我要克服的是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很好的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耐心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学生犯错误时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信任和帮助,而绝不是批评和惩罚。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真诚地与学生面对面地平等交流,学生感到被理解和尊重,顾虑自然消除,有利于弄清事情真相;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坦陈自己的想法。
其四,在教育工作中,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勤勤恳恳,努力使自己在工作中多一点科学的方法、艺术的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的发展。
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有被人尊敬有社会地位的。教师担负着教育教学重任,既做“人师”,又要做“经师”。学校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如何做好“人师”和“经师”呢?
一、何谓“人师”
教师要做好“人师”,须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
教师爱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热爱所有的学生是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取得教育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要有一颗赤红的、善良的爱心,热爱每一位学生,以教师的真爱去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产生感情的共鸣。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深厚的感情,与学生情感沟通、心理沟通。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呵护学生。爱学生,不能施予体罚或其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行为(如挖苦、嘲笑、讽刺……)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师生互尊互重、平等相处。教师的爱施予所有学生,不分男女,优生差生。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的认知能力虽然较差,但模仿力较强,可塑性较大,因此,教师的道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作所为,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无论在何时何地,作何事情,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好的榜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垂范之下,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人格形成。
二、何谓“经师”
教师要做好“经师”,需要教师在实施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重视教师的课程改革参与;改变教师旧课堂专业生活方式,提升创新意识,掌握专业化技术,教师既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充电”,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学的真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1、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根底
教师在实施“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活动中,由于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勤于创新。对于学生的求知欲不能扼杀,教师要具有广博的学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身上智慧的火花,燃烧为美丽成才之果。学生要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根底,才能有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习能力。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教学技能
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教师的技能越高,就越能培养出高能力的学生。教师的技能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影响至关重要。因为,一是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十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只有多才多能,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和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能力呢?
1)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师爱的阳光洒向学生心灵,让学生信任你、尊重你、自愿接受你的教育、管理。教师创建管理班级的有效方法,能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活动、快乐、向上的气氛,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能“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学生,善于创新,运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整体效应。
2)授课能力
授课时传授知识的途径,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旧的教学观,以《课标》为理念,教学实践中施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施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生动有趣,有条理、有科学性。创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相互沟通,从而达到师生共享、共进。会使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兴趣。课堂辅导、引导中,还要施以爱心、施以细心、施以耐心、为人师表,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3)教研能力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具有教研意识,能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相结合,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教研目标为方向,积极创新教研。能在小课题研究中,拟充分有效教研课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撰写出教学教研论文。
4)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在教学活动中,散发思维,发挥自己的特长,探求创新思路。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学科或专业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定基础。
5)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
人类在进入一个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课堂教学正需要教师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因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媒体施以教学,让课堂教学火起来了。学生从小、从现在起就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会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学好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奉献力量。
总而言之,教师若具有了“人师”和“经师”的综合素质,则教育会振兴、社会会发展,教师才会立足本职,永享教师之荣。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师”和“经师”而自豪。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纪检委员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