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731-84673678
联系地址:湖南农业大学十教北1楼
E-mail邮箱:sxybgs@hunau.edu.cn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专栏(三)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9/18 12:00:00

 拖延症:不必要的纠结

 

    简述:心理学家们并不认为拖延是一种所谓“病症”,虽然拖延者往往内心痛苦纠结,现实功能也受损受限。

   

    许多大学生习惯拖延,往往把所有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更有甚者,到最后一刻也没有完成。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就诊的学生中,因拖延耽误学业的例子屡见不鲜:拖延使他们成绩不理想,挂科,毕业论文一再延期,甚至丢掉了文凭。不仅是学生,工作的人也深受拖延之苦。豆瓣网上有一个著名的“拖延症”小组,每天都有大量“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网友加入,分享着因自己的拖延而带来的惨重代价。

    拖延(procrastination)确实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尤其在讲求工作效率的现代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实际上,心理学家们并不认为拖延是一种所谓“病症”,虽然拖延者往往内心痛苦纠结,现实功能也受损受限。

    拖延:即刻满足的快感

    以心理学的视角看,一种看似适应不良的行为能够持续的存在下去,一定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通常是:在看似痛苦纠结的表面背后,不良行为使得个人获得了某些好处。这些好处带来了强化(reinforcement),使行为得到维持。

    同样的视角也适用于拖延这种现象。有人提出所谓“战胜拖延”的说法,听起来像是某种革命口号一般。但其实我们并没必要这样对拖延苦大仇深,拖延许多时候是我们的“朋友”。带给我们很多快乐和满足。以我的那个朋友为例,她把所有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完成,那么在最后一刻到来之前的那些时间,她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想干嘛干嘛,这是多么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啊!如果不是有“拖延”的帮助,她哪里能享受“浮生偷得几日闲”一般的快慰之感?

    然而,乐极生悲。如果任由我们满足自己“好逸恶劳”的天性,不加以引导和控制,这种愉快感就难以为继了。这就像一个人很享受美食,但不加控制地吃个不停,结果就会很有可能出现肠胃问题。或者一个人很喜欢购物,见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下来归自己所有,这固然很愉快,但如果买的太多总是成为“月光族”,在真正有急事需要用钱的时候就会“抓瞎”。

    人在孩童时期往往是冲动的,如果见到食物,就一定要迫不及待地抓住吃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控制自己,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放长线钓大鱼”。心理学上把这种能力叫做“延迟满足”,它和个体前额叶执行控制功能的发展有关。拖延的问题之一在于,拖延者预先过多地放纵了自己享受自由时光,而没有对这种满足感进行适当控制。而且,正因为每次都是轻松悠闲的诱惑在先,痛苦纠结的期限在后。拖延者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疼,一次又一次走入先快乐后痛苦的过程。除工作或学业上的拖延外,拖延者往往还在其他冲动控制的问题上有所纠结。如我朋友那些满满当当的衣服和化妆品就提示,她可能有时会冲动购物。许多拖延者,尤其是问题较严重的男性,可能还会伴有网络成瘾等冲动控制问题。

    自我妨碍: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如果要停止和拖延的问题“纠缠不清”,我们还需注意到拖延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好处。许多研究都证明,拖延不仅使得个体内心痛苦,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而且还会影响任务发挥。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了:如果一个人明知道拖延会影响工作和成绩,甚至挂科退学丢掉工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这种有些“自毁”的做法,被心理学家称作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方式,目的是让个体感到事情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从而保护个体脆弱的自尊。举例来说,如果我不确信我能考好,那么我就选择不好好复习,把复习拖到最后一刻开始,这样起码在事后考不好的情况下,我可以对自己说: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复习时间不够。

    然而,这种“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逻辑,带有一定程度的逃避和自欺性质,往往使得个体的现实适应能力每况愈下,唯一的获益是暂时保护了已经十分脆弱的自我形象。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大学生,原来在高中成绩不错,保送上了一所著名高校。在大学里,同学都是各个省市的尖子,竞争激烈,而且大学的课程压力也不小。他在大学第一学期就挂科,成绩是班上最差的。由于成长在一个焦虑气氛极其浓厚的家庭,这个家庭对任何的失败都反应剧烈,像是天大的灾难。他从小很顺利,从未有过不及格。因此他真的被这次挂科吓到了,根本不敢告诉家里,他能想象如果他真的告诉父母,他的妈妈会带着哭腔给他施加压力,指责他没有努力学习,这只会让他心里更烦更无助更羞耻,他也担心别人会因此看不起他。于是他把这件事藏了起来,好像它从未发生过,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每天打游戏、看漫画,在BBS上灌水。课程的论文往往拖延过最后期限,期末考试到前一天的晚上才开始复习。可以想见,他的学业一再地亮起了红灯。直到快要被退学,他才意识到这是在“掩耳盗铃”,决定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

    自我效能感:学习对自己说“yes

    到这里可以看出,拖延确实能给人带来好处,虽然这种好处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过分依赖、贪恋拖延的好处,还可能给一个人的学业、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损害。

    那么我们要怎样对待拖延呢?要把拖延赶走?,努力战胜它?如果你一再和拖延纠结“过招”,你就会发现,拖延是赶不走的!每个人都会拖延,因为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我们会有懈怠,我们需要放松,有时也需要有点自欺——只要别做过了就行。既然拖延赶不走,与其纠结,不如和它交个朋友。问题并不出在拖延这个朋友身上,而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如果我们只有“拖延”这一个朋友,那就有问题了。

    我们大概都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人,他们十分依赖,一定要和某个人粘在一起,好像除了这个人他们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其他人际关系能够使他们获益。同样道理,如果只有拖延能带给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满足,那我们就需要反思了:难道工作和学业就不能带来满足么?试想如果一个人很热爱他的工作,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他一定会很积极地把工作开展起来,而不会一拖再拖,裹足不前。

    许多拖延的人会这样看待他们和工作的关系:工作是强迫的,外在加在自己身上的;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觉得自己做不好,不能胜任工作;或者在开始工作之前,就给自己设立一个过高的标准,觉得肯定达不到;又或者还没开始做,就想象做完后别人会批评自己,别人的标准过高,等等等等。无论理由如何,这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工作和自己能力预先的负性评价。可以想象,如果还没做事就认为做不成,把做事情当作苦差事,那怎么能够开始的了呢?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对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胜任感。心理学家把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感觉称作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对某项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越高,越能尽快着手进行任务,减少拖延,并保证任务有始有终的完成,而反之,如果觉得任务很棘手,很不确信自己能够胜任,往往就会拖延。

    这里同样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许多人见到工作或学业望而却步,是因为他们把事情看的过于复杂,想要急于求成,自己把自己吓退了。正确的做法是,把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成小的步骤,如果小的步骤能够胜任,那就一步一步做起来,并在做的过程中肯定自己,对自己说“yes”,像是给自己鼓劲加油。有些人也能做到一步一步进行,但每完成一步,他们就会对自己说,才做了这么一点,什么时候能完成呢?这样下去,人就会泄气,事情也就半途而废了。

    如果能够试着对自己说“yes”,相信学习和工作,甚至包括日常一些琐碎的小事,都能带给我们过程上的愉悦和享受。这时,我们就不会与拖延纠结在一处,难舍难分。此时的我们,既能享受适当拖延带来的愉快感,也能收获学习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来源:心灵咖啡网

点击下载文件: